迦梨之歌


  之前读完过两本丹·西蒙斯的作品,《海伯利安》是科幻,《骗子工厂》是历史小说,这本不那么厚的是其长篇处女作而且获了奖,像是奇幻也有些恐怖元素。

  加上之前没有读完的《极地恶灵》(大半夜给我吓清醒了)、《珠穆朗玛之魔》(没看明白)、《谋杀狄更斯》(不太吸引我),算是对这作者的风格有所体会。似乎他处处都在卖弄他的文学底蕴,情节和行文都晦涩难懂,但这块硬骨头确实有其独特的一面,不像某些我着实啃不动的作家。

  迦梨之歌讲的是“我”是一个作家,应出版商邀约去往印度找寻一个传说中的诗人,要争取到诗人的作品拿来出版,带上妻女一同前往加尔各答,却在神秘的东方国度经历一段恐怖的噩梦。

  要说印度对于我们中国人也算是“神秘的东方”,其宗教和文化我都不甚了解,于是也无从分辨作者在书中的描写真实性如何,是否带有西方人的刻板和一厢情愿。所幸这书不厚,随便翻翻就能过完。对于七八十年代印度大城市景致和人物的刻画,一些疯癫的虚虚实实的想象,还是比较让人印象深刻。一如我之前摘的一大段海伯利安里的文字。THE FALL OF HYPERION

  工厂的建筑看起来也乏善可陈,破烂的砖块、生锈的钢构、打破的窗户,还有四处蔓延的野草——仿佛工业文明已经像恐龙一样消亡,只留下冰冷的残骸横陈在大地之上。但是,哪怕是最破烂的废墟里也有浓烟升起,衣衫褴褛的人影在阴暗的建筑物里进出,仿佛被一只黑胃吞噬。我试着去想象自己住在这些连地板都没有的棚屋里,在某间阴郁的工厂上班,却发现脑子里一片空白。

  不难想到,这里曾是英国人的住宅区,殖民统治者竭尽全力隔出这么一块地方,远离混乱的城市和城市里的原住民。但是就算是在这里,你仍能看到衰败的痕迹——到处都是脏兮兮的墙壁、缺了木瓦的屋顶和赤裸敞开的窗洞——但这是一种受控的衰败,一种绝望的努力——试图抵御在加尔各答其他区域疯狂蔓延的混乱。不时有明媚的花朵和其他美丽的园艺在高耸的铁门后一闪而过,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颓败的气息。

  一页又一页。有时候整段都是晦涩的呓语,仿佛打字的人在用拳头胡乱捶打键盘;有时候好几页都是手写的潦草英语,根本无法辨认。梵语和孟加拉语的片段夹杂在正文的段落中,点缀在页面的边角处,有时候纸上还有图案。

——萨德街的一名妓女杀死了她的爱人,然后以爱的名义贪婪地吃掉他的尸身。迦梨的年代就此开启。

——现代无数惨遭杀戮的尸体齐声尖叫;本世纪的暴行留下的坟墓汇成浩大的合唱。迦梨之歌正在唱响。

——炸弹的闪光顷刻间将混凝土墙壁烧得漆黑,孩子玩耍的身影被永久地蚀刻在破碎的墙上。迦梨的年代就此开启。

  我过去看奇幻小说觉得让人心驰神的架空世界往可能是最佳,不过现在觉得这种疯癫、诗意只会让我敬而远之地欣赏也挺不错。就像印度这个国度我并不向往。


评论
  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