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本内容很丰富的长篇小说,深度和广度兼具,我从里面读到了民族寻根的规劝,现世的警言,封建礼数和新理念的冲突融合,大时代背景下农村的风土人情,革命先烈的伟大理想和泥潭现实的交手。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,情节编织也算得精彩,各种伏笔埋藏和揭示非常高超,一些象征意味特别浓厚的意象贯穿整部小说,文字有方言特色但还算易懂。
记得有几次读到情节激烈情感饱满时,大白天我坐在桌前痛哭。
第一次是饥荒岁月,见证了各种残酷悲剧以致麻木后,终于降了雨,原上的百姓咒骂起了老天爷,你可总算记得世上被你抛弃的黎民?
第二次是鹿兆海的葬礼上,组长白嘉轩说到:“咱们族里的一个娃娃死了!”其实兆海死于同胞之手,但大家姑且相信他是死于外敌,想必这也是他自己希望的。
第三次在白灵决定投身信仰。“你们人少了,我来填补空缺。”鹿兆鹏说:“如今我们哭同志的地方也没有了。”
川山依旧,而世事已经陌生,既不像他慷慨陈词、扫荡满川满原罂粟的事态,也不似他铁心柔肠赈济饥荒的年月了。荒芜的田畴、凋敝的村舍、死灰似的脸色,鲜明地预示着:如果不是白鹿原走到了毁灭的尽头,那就是主宰原上生灵的王朝将陷入死辙末路。
黄先生苦笑一下:“这很难避免。我现在给腰里勒着一条红丝带,将来胜利了,你们挖同志们的尸骨时,可以辨认出我来。”